关于通辽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建议
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叶英杰刘琦韩新奇
通辽市地处北纬43。左右,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135~145天,≥10℃有效积温2900-3400℃。年降水量350—450mm。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种植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蔬菜已成为全市第一大经济作物,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市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20年全市蔬菜总种植面积为123.76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为2.5万亩,占全市蔬菜总种植面积的2%;全市设施农业小区利用率为76.49%,种植模式多以家庭种植为主。
据统计,通辽市常住人口316.36万人,按平均每人每天需求1.2斤蔬菜瓜果计算,每天总需求379.63万斤。7—10月份我市自产蔬菜瓜果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11月至翌年6月,总需求89867万斤。目前,通辽市设施蔬菜生产面积2.5万亩(叶菜类0.51万亩,茄果类1.99万亩),按叶菜类亩产0.19万斤、茄果类亩产1万斤计算,产量约26939万斤,缺口约62927万斤。
露地蔬菜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机械化利用率不高,叶类蔬菜种类多、生产方式多样,很难开发出通用的综合型机械。目前,虽然适合叶菜使用的机械类型很多,但作业对象单一、维护成本高、利用率低,且耕整地、种植、收获等环节衔接度不高,没有综合考虑前后工序,生产成本高,降低了种植效益;二是品种单一,大规模种植一种经济趋势作物,大田管理粗糙,无机蔬菜和有机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三是夏秋季农户种植蔬菜存在盲目种植情况,经济转化效率低;四是品种更新慢,叶类蔬菜生长周期各不相同,全年多茬采收品种多,露地种植较少,大部分以设施种植为主,对品种选择、绿色栽培等技术要求逐步提高。由于种植户常年种植老品种,品种更新慢,新技术利用率低,产量、抗病性不断降低,制约了产业发展。
针对农民盲目种植现象,政府农业部门应对村—镇—乡—市的种植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往年蔬菜市场中各类蔬菜的需求量及进出口状况,形成基本的大数据分析。在生产前,利用大数据宏观指导农民生产,针对各品类蔬菜数据分析供求量,确定各地区各品种生产面积,避免农民盲目生产。进行订单农业生产,大力培育合作社,加强与市场对接。采取产业化经营手段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发展流通型龙头企业,拓展蔬菜产品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空间,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蔬菜产品就近转化增值,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产品有序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
经过政府统一规划和发展,形成规模种植、配套齐全、优势明显的特色种植基地,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多乡(镇)一业的特色区域蔬菜生产基地。
市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设施蔬菜扶持力度,整合农业项目向设施农业倾斜,强化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金融支持,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棚室群田间布局合理,统一规划,配套设施,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
科技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农业科研院所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部门。应大力支持农业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为通辽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同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指导,做好农技服务工作,培养种田能手和劳动模范,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