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新高地
——访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增权

安徽是全国畜牧业大省。近年来,安徽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产业、打造畜牧强省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202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和家禽、生猪出栏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脉动?为探究竟,记者近日专访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增权。

记者:2021年初,安徽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视频会议明确提出,要重点抓好稳定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2021年末生猪存栏达到1408万头。请问安徽生猪生产现状如何?

杨增权: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是关乎群众生活、物价稳定、农民增收的大事,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安徽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连续三年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聚焦责任落实、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力推动生猪生产加快恢复。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数据,前三季度,全省生猪期末存栏1659.1万头,同比增长25.3%,恢复至2017年末(1417.2万头)的117.1%;其中能繁母猪恢复更快,前三季度期末存栏达到161.1万头,同比增长20.8%,恢复至2017年末(120.5万头)的133.7%,为生猪产能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生猪出栏量显著增加,新增生猪产能逐步转化为猪肉产量。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出栏2044万头,同比增长44.2%;猪肉产量169.2万吨,同比增长42%。

记者:今年以来,非洲猪瘟、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除,猪价又连续下跌,挫伤了部分养殖主体的信心。在稳住养殖主体信心、稳住生猪产能方面,安徽都采取了哪些有力有效的举措?

杨增权:目前猪价下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产能恢复较好,加之进口猪肉增长,市场供应随之增加。同时,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饲料、防疫、人工等养殖各方面刚性成本居高不下。供应增加的同时,消费疲软。两增一降导致猪价下跌,养殖利润不断下降。

面对猪价下跌,安徽的养殖场户主要是围绕提质增效做好了四方面工作。一是优化生产结构。一些规模养猪场户积极做好种群的更新,淘汰断奶超期不发情、7胎以上、连续2窝总产仔过低、三元等低产能繁母猪,并有序安排育肥猪出栏,不盲目跟风惜售。二是抓好安全生产。正大集团通过加大对员工的生物安全、生产技术的培训频率,同时升级设施设备、优化操作流程,狠抓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严把安全生产关。三是用好金融工具。大北农集团一方面利用集团资源优势,加大银行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利用生猪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养殖风险,提前锁定利润。四是全产业链发展。天邦集团积极在安徽加大投资规模、布局全产业链发展,由养殖延伸到屠宰、加工、销售等行业,目前日均屠宰生猪已达5000头以上。

记者:就目前生猪生产情况而言,今年生猪生产恢复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克服?

记者:安徽省畜牧业优势产业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杨增权:近年来,安徽大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190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3.4%。优势产业有两个:一是家禽产业。2020年家禽出栏10.8亿只,禽肉产量181.1万吨,禽蛋产量184.2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3位、第7位。二是生猪产业。2020年,全省生猪出栏2150.5万头,猪肉产量183.4万吨,分别居全国第11位、第10位。

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家禽和生猪产业也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养殖生产效率不高,与规模化相对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二是一些养殖场户动物防疫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短缺,疫病防控体系还不够健全。三是屠宰产能分布不均衡,部分企业管理标准和水平不高,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够健全。四是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完全得到处理和利用,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安徽省提出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发展模式,制定了《安徽省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深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指南》,出台了《关于促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四大行动(标准化生产提速行动、能力建设筑基行动、屠宰管理升级行动、绿色畜牧发展行动)”、构建“四大体系(畜禽养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加工流通体系、循环发展体系)”着力推进家禽和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同时,持续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重点,分别累计创建部级、省级畜禽标准示范场187家、631家,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此外,积极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2020年以来全省新建、改扩建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863个,其中完成建设801个;2020年批复的5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补助项目已完工50个。目前,安徽正在为建成家禽和生猪2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主导产业努力奋斗。

记者: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年可利用量很可观。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方面,安徽主要推广哪几种模式?

杨增权:2017年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积极组织实施《安徽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工作思路,经过几年实践与探索,总结提炼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3+N”路径模式(“3”指三种组织路径: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N”指每种组织路径下的几种代表性实用性较强、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工作“化整为零”“有的放矢”点与面的分化和聚合,有力推进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程全面加快,利用效果越来越明显。

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主要解决中小散养户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问题。即“截污-建池-发酵-还田”模式,通过干清粪,配套建设雨污分流、粪污腐熟、粪肥贮存和还田利用等设施,由养殖户自用,或经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方服务组织,开展粪肥“发酵还田”利用。技术模式有三个:干清粪+堆肥发酵+液态发酵+农田利用;粪尿全量收集+存储发酵(完全腐熟)+农田利用;粪尿全量收集+存储发酵+农田利用。

一场一策、制肥还田。主要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养殖污染治理问题。即畜禽规模养殖场实行干清粪,进行干湿分离,配套建设污水集成池、堆肥场,粪污经发酵腐熟制成粪肥或有机肥还田利用。技术模式有五个:粪尿全量收集+固液分离+沼气处理+农田利用;干清粪+堆肥发酵+沼气处理+农田利用;粪尿全量收集+沼气处理(膜式发酵)+农田利用;原位生物发酵床降解+农田利用;异位生物发酵床降解+农田利用。

区域收纳、集中处理。主要解决养殖大县畜禽养殖密集区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养殖污染治理问题。即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建立畜禽养殖粪污异地处理中心,对周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粪污进行集中收集、沼电肥一体化或有机肥产业化利用。技术模式有三个:专业化能源生产、专业化有机肥生产、异地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

记者:在构建政策体系方面都有哪些实招?

杨增权:畜牧业发展主要是市场主体的事,但也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安徽也建立起囊括主要畜种的扶持政策体系。一是破解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瓶颈。为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发展,建立了部门会商机制,在用地、环保、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及政策性保险等方面,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支持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同时,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行之有效的政策扩展到整个畜牧业。二是持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调整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省财政每年安排5600万元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村级防疫员补助、疫情测报站补助、检查站补助、无害化处理补助和疫苗补助。三是大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印发了《安徽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扶持政策、考核办法等3个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形成了“1+3+N”完整政策体系。启动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项目,2020年和2021年省财政均安排8000万元。此外,安徽围绕畜禽种业、家禽转型升级、肉牛肉羊加快发展、奶业振兴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织牢了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成为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

记者:据推算,安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年产值约90亿元。截至目前,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如何?

杨增权:“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积极组织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以市场化、产业化为主线,大力推广“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的“3+N”路径模式,形成了布局合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业链条完整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产业化新格局。“十三五”末,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总量减半,高质量如期完成了目标任务,基本解决了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负总责要求,统筹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共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近13.2亿元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25个国家级整县推进项目和58个省级整县推进项目,基本上实现了全省县域全覆盖。据初步统计,依托整县推进项目全省围绕畜禽粪污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利用方向,已拥有各类龙头企业2700多家,年生产商品有机肥220万吨,大中型沼气工程年生产沼气7400万立方米,沼气年发电3293万千瓦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30亿元。

记者:针对畜牧种业“卡脖子”问题,安徽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有何突破?

记者:安徽畜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龙头企业有哪些?政府给予哪些帮扶措施?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哪些贡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安徽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目前,仅10家大型养殖企业在皖已投产猪场403个,带动一批中小养殖户改造提升步入规模养殖行列。2020年全省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快于常年平均2个百分点的速度。

记者: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十四五”期间,在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方面,安徽都有哪些重点谋划?

THE END
1.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10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区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尤其是传统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二是农民的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2c31ht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