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但不是畜牧业生产强国,人均畜牧业产值要远远低于美国。美国人均畜牧业产值在250—400美元之间,中国在2004年前一直低于100美元,2004年后增加到100—150美元。两国之间差距2001年之前基本维持在250美元,2001年之后呈现缩小趋势,2009差距最小为150美元。随着畜牧业开放程度加大和国际竞争的加剧,2001年后两国人均畜牧业产值波动均加剧,美国的波动相比更加明显。
2中美主要畜产品贸易状况分析
中国目前的畜产品生产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畜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不足,近年来贸易进口量越来越大便是例证。中国肉类产品净出口额除在2004、2005两年高于美国之外,均远远低于美国,且从2008年开始净出口额为负值,我国肉类产品的净出口额经历了1996—1999年急剧减少、2000—2006年缓慢增加、2007年后逐步减少甚至为负的3个阶段。相比中国,美国的肉类产品净出口除2004年为负值外,其余各年均为正,且净出口额大大高于中国,这一趋势在2007年之后表现的尤为明显,以2004年为界,呈现“倒U型”曲线。
中国禽蛋净出口额从1996—2010年均大于零,处于国际贸易顺差状态,且1996—2008年间增加缓慢,2008年后净出口额减少,但仍然大于2002年之前的净出口额。美国禽蛋类净出口额明显大于中国,最高是中国的6倍,美国在禽蛋类产品国际贸易中具有显著优势,在经历了1996—2003年禽蛋类产品净出口额减少的阶段后,2004—2010年净出口额迅速增加。与美国相比,虽然我国禽蛋类产品总产量上高于美国,但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微弱。1996—2010年中国奶类进口额一直大于出口额,且进口额越来越大。尽管2004—2008年进口额有所减少,但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影响,奶类产品进口额大幅增加。1996—2010年间,美国奶类产品净出口额均大于零,除了2009年净出口额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均是稳定增加。我国奶类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没有满足国内需求,这也是我国奶业长期处于国际贸易的不利地位的原因。
中美主要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差将近8个百分点(中国18%、美国10.8%),其中进口依存度相差4个百分点(中国7.25%、美国3.83%)、出口依存度相差3个百分点(中国10.76%、美国7.01%)。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随着国内畜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大幅降低,其中主要畜产品出口依存度从1996年的36.5%下降到2010年的4.16%;主要畜产品进口贸易依存度从10%下降到5%左右;对外贸易依存度从43%下降到10%左右。相比而言,美国主要畜产品出口贸易依存度、进口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保持在低水平上但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日益增长的国内畜产品消费需求和有限的生产能力推高了中国畜产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程度逐渐加剧,发达国家不断通过设置贸易壁垒和农业保护政策扶持本国农牧行业发展,排斥他国农牧产品,我国畜产品对外贸易之路必将更加艰难。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严重影响着国家安全,满足国内需求必须依靠自身,提高国内畜牧业生产效率是一条有效途径。
3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中美畜牧业比较
3.1研究方法
C-D生产函数是分析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经济数量关系最常用的一种生产函数。由于能够反映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替代递减、规模报酬不变这些重要的经济特性,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林玉蕊运用C-D生产函数建立农业投入产出模型,并进行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测定固定资产、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对福建农业增长的贡献,发现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福建农业劳动力不足,应该合理加大劳动力投入。汪三贵等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20世纪80年代中国畜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发现全要素和物质投入是整个畜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本文利用C-D生产函数对中美两国畜牧业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影响两国畜牧业产出的关键因素。
本文数据来自FAO数据库,数据区间是1996—2007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生产性总资本投入在1980—1985年维持在3500—3900万美元之间,1987年突破4000万美元,并持续增加,到2000年总资本投入超过5000万美元,实现了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70%的增长。同时期美国畜牧业总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仅为0.03%,但我国畜牧业总资本投入的基数小,1980—2007年美国畜牧业总实际资本投入基本维持在6000—6200万美元之间。中美两国畜牧业发展生产性各项投入比例都基本保持稳定,但两国的要素投入分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畜牧业实际总资本投入中,土地开发投入与固定资产投入一直较大,将近占总投入的80%,机械设备投入约占12%、基础设施投入和牲畜投入加总不足总投入的10%、而美国机械设备投入和土地开发投入占比最大,分别为44%、29%,固定资产投入约占15%,基础设施投入约占9%,牲畜投入占比最少,约为3%。两国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模式造成了不同的要素分配,这也为我国畜牧业投资方向提供了指导。
4结论及建议
首先,彻底改变“食物安全”即“粮食安全”的观念,将畜牧业纳入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产业,关系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战略的实施,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突破口,要提高质量安全和出口份额,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增加对畜牧业的公共财政支持。一是加强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扶持种公牛站、家畜人工受精站和畜禽原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良种供种能力和良种化水平。二是重点扶持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
作者:周海川周海文王锐周向阳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