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是指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集体性活动的统称,不仅包括各类展览会、博览会、会议活动,比如世博会、奥运会等实际上都属于广义的会展范畴。
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能优化行业的配置资源,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需要会展业服务业的支持。会展紧扣经济发展趋势,展示经济发展成果,直接刺激贸易、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发展,大型和专业性的展会项目往往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布、展示平台,推动商品与服务贸易、投资合作、高端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会展行业上游主要是展馆等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下游是会展业所服务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中,展馆建设是物质层,承载、满足并定义会展的硬件属性;
在新时期,会展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会展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场馆存量上看,美国依旧是世界上展览面积存量最多的国家,占据全球约20%的市场份额。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市场份额由2011年的15%上升至2017年的19.6%。排名前5的国家一共占据了展览市场约58.7%的份额,前10名国家则共占据高达71.9%的市场份额。此外,在新一轮的排名中,老牌展览国家之一的英国退出前十的排名,位居第11名,总展览面积66.8万平方米。
全球场馆室内展览面积排名前10名国家
在UFI全球场馆体量排名中,中国有2家场馆列入全球五大展馆,分别为中国国家会展中心与广州琶洲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其中,国家会展中心以40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位列第二,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46万平方米)。在未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会展中心,届时这一排名还将迎来新的变化。
全球展馆室内使用面积前20的场馆
近年来,国内会展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展览规模不断扩大,展览经济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793个,较2017年增加130个,同比增长3.5%;举办展览总面积为12949万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5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
展馆是会展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对于会展行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各方对于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逐步认识、认同,国内对于各类专业性的会展场馆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也成为会展行业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据统计,2018年中国展览馆的数量与面积均保持增势,国内展览馆数量为164个,同比增长7%;室内可租用总面积约9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
三、会展行业发展格局分析
目前,我国各区域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发展不平衡,华东地区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均领先于其他地区,占比分别为45.0%和41.0%;东北地区办展数量同比增速最快,达37.4%;华南地区办展面积同比增长最快,达17.1%。在省市方面,上海、广东和山东办展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前三强,办展数量占比分别为19.5%、13.3%和9.5%,办展面积占比分比为20.6%,21.1%和7.6%;上海举办展览数量最多,广东省举办展览面积最大。
近年来,我国展览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场馆利用率不高,甚至长期闲臵,场馆经营效率低下,效益较差。除了场馆建设布局需要进一步市场化、科学化外,如何提高场馆利用率,吸引目标受众入馆参观成为大部分展馆需要面对的问题。传统会展通常为文字、图片、模型的静态展示,手段单一、枯燥,展示内容单薄,不易引起参观者兴趣,也不能充分满足主办者的展示需求。在数字科技力量的帮助下,数字展示灵活应用声、光、电、影视等技术多层次多维度的表现展示内容。另一方面,现代会展由过去参观者被动接收展览信息发展到互动式的参观体验,在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大大增加展示的娱乐性,充分调动参观者参与积极性,提升参观体验。
四、2019年中国展览业前景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变革和人文条件的发展,世界展览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一项调查分析显示,世界展览业正在发生九个方面的变化:参展商需求从一般性统一标准化服务向个体性定向服务演变;参观者需求从信息获取型向现场体验型演变;展览市场格局从区域化向国际化、全球化转变;会展技术从实物、实体展览到跨媒体、多媒体展示转变;展览形式从传统会展向反传统展示+、展览会议推介活动融合演变;展览运营模式变化从摊位销售向理念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演变;展览参与人群年龄结构从60、70后为主向80、90后为主变化;展览设施场馆从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展览业资本运营从自我积累向金融跨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