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全球畜牧业饲养家畜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每年71亿吨,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5%。在世界人口增加(到2050年将达到96亿人口)、收入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畜牧产品需求明显上升(预计2005-2050年需求将增加70%)的前提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畜牧业面临的艰难挑战。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环境行动组织(EAT)和气候焦点组织(ClimateFocus)联合发布的《增强粮食系统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提出了从农场到餐桌采取更多行动的16种方式。该报告强调,改进生产方法和减少牲畜的甲烷排放,每年可减少14.4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其中,和畜牧业直接有关的两大行动包括:减少来自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肠道发酵和粪便),以及改善牧场管理。全球范围内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每年产生的排放量达到2.9~5.3GtCO2减少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的年度技术减排潜力分别为0.12~1.18GtCO2当量和0.26GtCO2当量;牧草和饲料作物土地的扩张每年产生0.64GtCO2当量排放,牧场管理的年度技术减排潜力为0.31~0.43GCO2当量。
二、畜牧业碳源与碳汇
食物和农业产业链条上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甲烷、氧化亚氮和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都会导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其中,甲烷和氧化亚氮均作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甲烷的增暖效应至少是二氧化碳的27倍,而氧化亚氮的增暖效应较二氧化碳则高达273倍。
畜牧业的碳汇主要来自作物生产环节的植物光合作用,而碳排放源则相对复杂,主要来自作物生产环节的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养殖环节的肠胃发酵、粪便管理和养殖场所能源消耗,加工生产环节的运输能耗、屠宰加工能耗和储存能耗。
Source:全球畜牧业环境评估模型3.0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潜力评估
三、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在我国,各类草地面积约为60亿亩,主要用于畜牧业生产,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绿色碳汇。
中国畜牧业正面临稳产保供的艰巨任务、资源环境趋紧的严峻约束,构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将是实现资源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将“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作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的重点。根据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的部署,畜牧业减排降碳的重点任务要推广精准饲喂技术,推进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和饲料报酬,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强度;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2022年10月18日,《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印发,进一步明确要加强农业农村降碳增效标准制修订工作。针对畜牧业,农业农村降碳增效重点标准包括:畜禽养殖环境、肠道甲烷控制、畜禽粪污处理等畜牧业碳减排技术标准以及节能低耗智能畜牧业机械装备、圈舍、绿色投入品标准。
五、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路径
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发展高质量绿色低碳畜牧业,需要打破单一动物养殖的思维局限,着眼“资源—环境—畜牧业”生态生产型畜牧体系的搭建,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以“降碳增汇”为导向,实现畜牧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最终建立高效化、无害化、生态化的温室气体减排路径。
1.深挖草地固碳潜力,借助改良天然草原、扩大人工种草、建设环养殖场林田网络等方式扩大碳汇储备空间。在增加碳汇的基础上,探索碳中和目标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打造“粮—牧”或“草—牧”一体化的生态生产模式,以促使农牧业的充分耦合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最终改善草地生态质量。
该模式可以促进饲草生产的稳定供给,提高饲草产品质量,维护饲草品种多样性,减少寄生虫传播感染概率,分散畜禽粪污排泄,降低区域土壤污染风险,提升草地固碳能力。
秸秆可作为能源物质加以利用,利用反刍动物瘤胃消化道对秸秆纤维素类物质消化预处理和过滤,随粪便排出的纤维素用以发酵产生酒精,最后残渣再还田。
3.设立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专项基金,整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推进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资金支持,解决粪污治理成本高、资金需求大等突出问题。
4.尽快促进畜牧业融入碳市场,吸引养殖主体和草原等生态账户富裕主体参与碳交易;完善碳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规,形成产权明晰、定价合理的碳交易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4】全球畜牧业环境评估模型3.0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潜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