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精选5篇)

摘要: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面临就业难、生源奇缺的窘境,专业要发展,必须解决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差等问题。无需讳言,近几年,随着小范围个体养殖业大滑坡,大规模集约化养殖的出现,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这就对职业高中畜牧兽医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畜牧师兽医专业的现状又令人堪忧。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才,使畜牧兽医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专业性生源师资实习

经济建设的腾飞,为职教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畜牧兽医专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于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乘着国家发展职教事业的东风,迎接职教事业的春天。

一、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

学生到学校除学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专业课,而专业课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的生物系毕业,他们在普教中可以胜任,在畜牧兽医专业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林院校毕业生因种种原因难以走上教师的岗位,尤其是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更缺。讲医的不能给猪“去势”,讲畜牧的不会解剖,像这样的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能达到技能传授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的不足,实验实习设备短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是形成学生技能不够强的关键因素。有许多教师是由普通高中调入职校的,往往用普通高中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注意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与实践接触较少。随着小养殖的滑坡,就业形势严峻,受高校扩招的影响,职业中学的生源存在问题,畜牧专业又是既脏又累的专业,生源奇缺,许多学校自动降低门槛,来者不拒,许多未完成初中学业的学生进入学校,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较差的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尤难,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这样一来,招生更难,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三、开门教学,走向社会

对群众带来的有病畜、禽,引导学生现场诊治、解剖,每次出诊和疾病预防注射,兽医教师带一组学生实习,手把手地教学生,使学生能诊断、敢开药治病。我们每年定期到种猪场、饲养场和兽医站实习,还不定期地带学生参观西农大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基础;结构;车排子垦区

新疆农七师车排子垦区畜牧业的发展总的来讲是健康的,但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基础不扎实、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市场地位不明显等等,现就该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结构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畜牧业的基础――饲草和饲料的发展

饲草和饲料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基础问题,如同人类的基础生活一样,要生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畜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饲草饲料做基础,而且饲草饲料的储备量要达到当年现实需要量的115%以上才能满足当年畜牧业的生产需求。否则将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车排子垦区发展畜牧业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种植与畜牧基础饲料种植之间的土地分配不均,人为打破了农业生产平衡,破坏了农业经济结构,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注重长期农业发展,只重视近期的经济利益,不注重长期农业基础的形成和相对生态效益的关联。

在改革开放前的兵团,连连都有畜牧排,副业班,其生产规模(猪、羊、牛、鸡)大于现在各连的养殖产量的总和,其农业土地的利用也符合当时的农业发展规律,如果同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其发展潜力空间更大,如果把两者相结合去考虑,其发展经济和综合利用的前景是很广阔的。

2畜牧业的规模生产和散户生产

在市场化经济中畜牧业必须以规模化生产为主导,它决定了社会供给整体因素和稳定市场的主体作用,所以大规模畜牧业的生产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并没有市场导向上的错误,而是局部出现一些过剩,可以通过一些肉食品加工和政府宏观调控,有些区域还可以通过提高人民的消费量,适度限制生产来解决。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政府和主管部门同各个养殖协会来协调生产量,以适度降低生产规模和给予政策补贴来解决过剩问题,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都是同样道理,政府主要将各行业合作社联系到一起,起到一个行业或部门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规模化大生产可以得到有效地宏观调控,可以起到既不伤害生产者的基本利益和过渡性成本投入又不损害消费者的基本利益,使市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常见的“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对市场调节较弱的地区是没有保障的。现实生产状况为:在农牧产品供给紧俏时,公司给农户一个基本价;在农、畜产品过剩时,公司向农户们转嫁经济困难和危机,契约的价值毫无作用,毫无束缚力,这种情况在车排子垦区的涉农行业大公司中也有出现。管理机构的管理办法对他们约束较小,起不到作用。所以建议管理部门与协会共同参与公司合同,才是一个相对有约束力的经济体系。而目前的“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销售、加工模式在一定情况下是一个只对一方负责,对另一方起不到约束作用的不平等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对农户不负责任的行为。

车排子垦区提倡规模畜牧业生产的前提下,有条件还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散户养殖的存在,这实际上可以解决一部分市场供给,市场余缺的问题。例如草食类牲畜现在生产不足,实际就是散户养殖减少所造成,而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生产又没有形成,导致市场供应不足。所以加快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建设和支持过渡期的散户生产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任务。

3畜牧业的市场定价与决策

畜牧业的市场定价与决策在很大情况下是比较困难的,风险性很大,这同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情况基本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产周期性长,决策、市场与灾害共同决定着市场变化。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就存在着自身固有的弊端,某些决策者用现代西方经济学观点来解决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在实际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判定,多是缺乏科学根据和缺少相应的可靠的统计学资料的,对市场供求关系,和各种社会矛盾关系也缺少足够的定位和统计学方面比较全面性的资料。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市场价格的定位也是模糊不清,预测和判断缺少科学性和可靠的统计学依据,所以对市场变化的决策就会出现错误,使养殖户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使一些投机商人从中获利,原始饲料的价格也步步攀升。

4几点建议

4.1调查市场,合理引导

调查市场供求关系,合理引导农业、畜牧业生产,确定当地的畜牧养殖总量,实事求是的去调查本地区的情况和统计资料,由当地畜牧业部门对广大养殖户进行科学的引导,并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饲草饲料生产面积,合理解决当地畜牧业的饲草饲料的资源,合理平衡调节农业、畜牧业基础成本,使生产和市场相结合,才能使生产活跃市场,市场调剂生产。

4.2平衡规模,鼓励发展

平衡规模养殖量,同各养殖协会协商养殖计划,各个连队养殖专业户和中小企业提出生产计划及饲草饲料订购单,来确定和平衡养殖规模和草料用地。鼓励散户发展畜牧业生产,来补充市场余缺。

4.3了解信息,宏观指导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履行合同情况的了解和调查,并及时市场信息,从宏观上给农户在生产上有一定的指导,可确定生产方向和生产数量及合同的履行状况。

关键词:低碳;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畜牧产业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管是质量方面还是效率方面,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水平提高等特征。这使长期困扰我们的“口粮”问题得到缓解。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见畜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但畜牧产业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形成大气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

1分析解决畜牧产业的低碳问题

2展望未来低碳畜牧业

低碳畜牧产业追求的效益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通过新技术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优化旧的养殖、加工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先从养殖场基础设施上着手,发展太阳能圈舍建筑,使用节能高效的设施,利用机械化饲养工具等,这是畜牧业发展趋势。例如:可以从技术方面进行优化,减少能源消耗和饲料浪费,以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还可以将畜牧产业渗透到服务业,即由畜牧产业衍生出的金融服务产业。达成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农户们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组织。

3小结

关键词: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显著上升

2.畜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于明显化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3.产业化经营获得新突破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4.畜产品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5.畜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三、畜牧业调整的对策

1.用新的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积极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3.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4.加大饲草料开发,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麦、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谷春.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关键词畜牧业;清洁生产;问题;应对措施;作用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对清洁生产作出如下定义: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状态下,充分利用合理的自然资源与自然能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在合理范围内尽量降低资源成本的投入,保证生产无毒化、资源化及节约化。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导致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清洁生产即是通过不断提高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争取采用可循环使用生产原材料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全面引进环保生产设施,全面控制成本资源投入总量,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降低产品生产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压力。

1畜牧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变革,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与林业共同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型产业,我国整体畜禽养殖数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即是动物粪便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通过研究大量国外发展案例,分析清洁生产在工业、农业等生产行业中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畜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加强清洁生产建设,将清洁生产方式全面结合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清洁等做出卓越贡献,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1-2]。

2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2.1环境污染问题

据专业人士计算,一个1000头的养猪场平均每天排出畜牧粪便可达6t以上,如果只是选择水冲形式清洁,日耗费水资源是总粪便量的5倍左右。另外,通过对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分析,还发现被猪场污染的水资源中需氧量、虚浮颗粒等都严重超出国家的规定水平,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提到的重污染产品,污水中COD、氮、磷等含量都严重超标,污染后的水资源无法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进行浇灌,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的营养所需,更无从谈及因“绿肥”作用产生的农作物“高收入”。除此之外,规模性养殖与普通家庭饲养相比,其牲畜的排泄物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更为严重,尤其是产生的甲烷气体是普通粪便污染物的2倍以上。在造成大气升温的众多因素中,牛羊等畜牧养殖也是二氧化碳、甲烷等可能引起大气温度升高的释放源之一。因此,畜牧业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收益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2主要应对措施

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在整个生产过程充分融入环保与预防意识,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标。通过选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传统技术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有害物排放,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清洁生产的直接方式,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从初级生产开始即融入清洁生产思想,并在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目标要求,进而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的有效作用[3]。

3畜牧业清洁生产的作用

3.1资源节约的需要

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具有非常明显的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等粗犷式发展特征。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损害大量生产资源,水资源浪费量尤其大。据统计,每1kg猪肉或者牛肉的生产会利用3.9~4.3t的水资源,浙江省人均消耗猪肉18.66kg左右,平均计算单食用猪肉一项所需要的水资源量为206L,是水资源日平均用量的1.5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畜禽养殖业部分食物在没有经过完全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就已经排出,也为此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利用清洁生产方式全面改善生产环境与生产方式。

3.2国家环境保护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将农业污染问题纳入城市环境治理范围,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就已明确指出改善畜禽养殖业环境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为顺应时势,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降低畜禽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环也势在必行。

3.3国内市场的需要

社会经济水平在稳步升高,人们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为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始对生活产品有了更高层次需求。畜禽养殖企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也需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健康、绿色产品的生产[4]。

3.4突破贸易壁垒的需要

优的畜禽产品,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为了保护我国畜牧业自身利益,我国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清洁产品生产,才可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抢占一定市场份额。

3.5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不浪费、不破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通过清洁生产可最终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推动社会向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不断进步。

4结语

当前形势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意识日趋“升温”,并且环保清洁工作越来越到位,成绩斐然。然而,从目前发展情形来看还不容乐观。环境清洁只是在工业生产领域进行实施,对于环境破坏严重的畜牧业领域,还没有广泛延伸到。因此,将清洁生产纳入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温和畜牧产品的生产降低畜牧业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5参考文献

[1]孙东升.论清洁生产与我国畜牧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1(2):43-46.

[2]廖新d.动物废弃物管理与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1):111-112.

THE END
1.我国畜牧业发展(通用6篇)我国畜牧业发展(通用6篇) 篇1:我国畜牧业发展 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2004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pvck766.html
2.世界及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畜牧企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 (一)发展历程 改革起步:缓解城乡居民“吃肉难”问题(1978-1984年):改革开放后,畜禽养殖业经营体制开始转变,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生产开始快速增长,为后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满足唱响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1985-1996年)以畜禽产品经营体制和价格https://www.gdswine.com/ztnew/zl/2016/193400.html
3.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解析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解析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为了扩大对外贸易,https://www.sdcciot.com/html/show-803.html
4.转型发展六畜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成就综述“养牛为耕田、养羊为过年、养鸡为换盐,得了鸡瘟一死一大片。”新中国成立初期,位于黄土高坡上的西北小县甘肃省康乐县畜牧业生产被当作“家庭副业”,制约了农民发展养殖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康乐县里的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生产条件、经营方式、体制机制等因素限制,仍存在良种化程度低,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种落后https://nyncj.changde.gov.cn/zhdt/gsnnydt/content_536999
5.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畜牧业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是从事动物饲养、繁殖以及动物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产业,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不断促进了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提升。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不仅为社会提供大量畜牧产品,还是带动种植业、饲料工业、制药工业、食品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https://www.jianshu.com/p/cdbac731e190
6.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国各地畜牧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形式。 1. 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 农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作物副产品及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高了丰富的饲料资源,饲养畜禽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国农区面http://www.tianhebc.com/show.asp?id=26
7.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畜牧业转型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绿色循环发展等多重任务叠加存在。从长远看,推动新质生产力引领畜牧业高质量体制转型,需把握以下三个重点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前沿畜牧业科技水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挥新一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手段以及智能化管理设备的引领作https://www.cssn.cn/jjx/jjx_jjxp/202404/t20240419_5747030.shtml
8.张振武:我国畜牧业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我国畜牧业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畜牧业的传统化阶段其特点是在村庄里庭院内进行零星养殖,是“老太太养鸡”、“老大爷养猪”、“老爷爷养牛”,这是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畜牧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是畜牧业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采取了优良品种,全程配合饲料,先进的设备工艺等,极大地http://www.xumu123.com/stzl/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85
9.2024年版中国畜牧业信息化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年版中国畜牧业信息化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畜牧业信息化正经历着从传统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的阶段。随着物联网(IoT)、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养殖环境监控、动物健康监测、饲料管理等环节实现了数据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https://www.cir.cn/R_NongLinMuYu/29/ChuMuYeXinXiHuaShiChangQianJingFenXiYuCe.html
10.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畜产国.你知道城乡人民的肉以上是关于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畜产国.你知道城乡人民的肉、奶、禽、蛋主要的参考答案及解析。建议大家看完问题先作答、再查看答案哦! 华图试题检索系统(https://gd.huatu.com/zt/questionqy/)是服务于考公试卷题目解答、职业考试试题解析的专业找答案系统,千万题库供用户查询,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提https://gd.huatu.com/tiku/294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