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内卷”席卷各行各业,畜牧业也未能幸免。
首先从生猪养殖端来说,截至11月底,全国能繁母猪数存栏4080万头,仍超过国家规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尽管如此,近期生猪腰部企业产能扩张计划仍在进行,试图通过“卷产能”来抢占市场。
但毕竟市场需求有限,为了活下去,企业又开始“卷”成本,据牧原12月消息显示,其部分猪场养殖成本已达到6元/斤,而据我们了解市场上已有猪场突破5.5元/斤成本大关。
养殖端虽然“卷”,但在猪价和降本双重加持下,2024的业绩尚算优异。相比之下,上游的动保行业则显得举步维艰。动保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疯狂“卷”价格,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兽药价格大跳水。某媒体更是将动保行业评为“2024十大艰难行业”之一。
内卷现象更像是一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行业的阵痛,也是行业需要停下来反思的警示信号。国家于今年7月号召“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鼓励企业自律,强调应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助力行业健康发展。今年下半年,不少头部猪企纷纷终止扩张项目,选择及时回笼资金稳健发展。
02
出海
2024年,“卷”到窒息的动保企业掀起了“出海”潮,数据显示,2024年开始,国内有近一半动保企业在东南亚市场活跃。饲料企业也不例外,新希望、海大集团等企业在海外市场增速显著,2024年前三季度,新希望海外饲料销量再创新高。11月,海大集团更是公开回应称海外业务将是未来资本开支重点。
不只是动保、饲料企业出海布局,养殖企业今年也开始蠢蠢欲动。9月,牧原股份迈出了其海外发展的“第一步”,但其未急于海外建场,而是强调“合作”与“提供方案和服务”。相比之下,新希望自2017年起便开始了“海外养猪”。新希望表示,在越南养猪有诸多优势,如豆粕价格较国内低20%-30%、养殖密度低,疫病防控难度相对较小、猪肉价格波动更为平稳等。今年12月,新希望在员工持股计划中表示,计划2025年海外营收增长率不低于10%,也表示出其对出海业务的认可和信心。
03
种业振兴
2024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截至目前,我国通过消化吸收再引进培育了135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2024年全年鉴定通过了天华肉羊、海聆I号等24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梁山黑猪、天台牛等34个畜禽遗传资源。我国白羽肉鸡、肉牛、生猪、奶牛等专用育种芯片已经具备了国产化替代能力,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75%,国产白羽肉鸡市占率超25%,正在逐渐打破对进口种源100%的依赖。
我国也在持续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截至目前,我国共确定了227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实现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全覆盖,长期保存畜禽遗传材料135万份,为未来科研创新保存宝贵基因资源。
04
二次育肥
自2024年3月以来,生猪价格便开始上涨,一直涨到第三季度,但因受过去几年疫情冲击、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养殖户对长期亏损心有余悸,更倾向于二次育肥。到5、6月份时,二次育肥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并一直持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8月,北方某地政府公开发文表示鼓励“二育”,并给予每头150元的补贴,这无疑为二育的火热态势再添一把火。有数据显示,8月下旬,冀北区域部分集团生猪50-80%销往二次育肥渠道,而非屠宰端。
今年猪价持续上升叠加豆粕、玉米等饲料价格整体下行,二次育肥可谓是大赚特赚。按照购入时110kg、购入价17元/kg,出栏时均重150kg、出栏价20元/kg计算,一头大猪利润可超六百元。
注:饲料成本=料肉比3.2*增重*饲料价格3.5元/kg
05
牛肉自由
今年,国内肉牛市场行情持续走低。截至12月中旬,我国牛肉价格已连续下跌12个月,肉牛批发价更是在半年内暴跌24%,创下5年来最低记录。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超1600元,超65%的养殖户面临亏损困境。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今年牛肉进口量激增。2024前三季度,全国牛肉产量532万吨,而与此同时牛肉进口量为210万吨,占比近4成,且进口牛肉价格却远低于国内,国内牛肉市场空间被压缩。
我国肉牛产业尚不成熟,散户偏多,在牛肉持续猛跌后,养殖户信心不足,导致集中出栏增加,数据显示最近几个月淘汰母牛的比率从20%飙升到45%左右。而母牛作为肉牛产业的基础,其数量直接影响整个肉牛行业的安全。中国畜牧行业近期强烈呼吁国家对牛肉进口进行管控,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06
宠物经济
2024年,在经济动物饲料“量价双降”的局面下,宠物饲料却逆势飘红,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宠物饲料产量达110万吨,同比增加12.4%。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为12411万只,同比增长2.1%,市场规模达达3002亿元,同比飙升7.5%,较2023年足足增长了400亿元。
07
家庭农场
对于生猪产业来说,家庭农场发展面临挑战。一方面,猪价波动导致部分家庭农场主失去信心,退出行业;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超70%,家庭农场生存空间被挤压。但与此同时,规模化加剧也导致饲料、动保经销商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经销商开始“抢占”家庭农场,这是新时代下家庭农场发展的机遇。
对于家庭农场来说,确保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好生物安全,强化管理能力、及时更新设备。行业人士也为家庭农场指明了“三条出路”:一是和大型企业合作,即“公司+农户”模式,获取大企业的养殖管理资源;二是“平台+家庭农场”,加入好的平台谋发展,例如山东新兴起的“放养模式”;三是打出差异化,比如做土猪市场,走高端肉品路线。
08
智慧养殖
2024年,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推动下,我国养殖行业由“3.0自动化”向“4.0智能化”加速迈进,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也推动了养殖业数字经济的发展。
智能饲喂器、AI算法预测动物疾病风险、畜禽生长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自动优化饲料配方......在人工智能融合推动下,养殖、饲料、动保企业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增效降本。
尽管我国仍处于智慧养殖的初始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3年,智慧养殖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从最初10亿元增长到5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600亿元。
09
绿色发展
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要求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
2024年1-10月,全国用于饲料生产的豆粕下降8%,豆粕在饲料中占比12.9%,下降0.5%,若按照工业饲料2.55亿吨产能计算,相当于减量127万吨豆粕,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效果显著。
除了豆粕减量替代工作积极推进,在今年两会上,秦英林还提出将养殖场粪肥资源利用和高标准农田结合,实现农业的绿色循环发展。目前已有部分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种养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统一。
10
疫病净化
今年1月至11月期间,国产兽用生物制品的批签数累计高达17963个,为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0月,农业农村部再次公布第四批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名单,包括21个省和新疆建设兵团的69个养殖场,其中生猪养殖场28个,家禽养殖场6个,牛场25个,羊场10个。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331个,其中生猪1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