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摘要:回顾典型后发国家工业化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日本、韩国等通过实施有效产业政策和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都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拉美国家发展由于脱离全球价值链,未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亚洲“四小虎”虽然一定程度上融入全球价值链,但由于人才培养不够、研发投入不足等原因,也未能实现产业升级。国际经验给我国的启示是必须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和升级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通过人才培育与引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走出去”,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增强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产业分工;国际经验

当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消散,新工业革命中技术加速进步、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抬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且趋势难测,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新的国际背景下,我国达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处在依托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和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全球价值链现状和重塑趋势

赶超国家产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但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分工地位困难重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基础薄弱,在已经形成的全球专利体系、技术标准架构中影响力弱,即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分工地位仍然非常困难。从外部环境看,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传统优势国家会极力阻扰赶超国家分工地位的提升,从近半个多世纪全球贸易发展历史看,后发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等)一旦在某一领域出现赶超先发国家的迹象,就会面临先发国家的倾销、垄断和非关税壁垒、贸易审查等不公正对待。从内部环境看,赶超国家普遍存在市场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代价高、产业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对产业升级和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造成了消极影响。

全球价值链在总体格局稳定的同时重塑趋势增强。当前全球价值链的总体格局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不断优化调整的结果,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不可能因为个别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同时,受两个方面的影响,全球价值链也在不断调整:一方面,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组织不断涌现,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出现新兴产业,使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生更替,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最重要的产业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基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新工业革命中,新的生产要素出现,也会改变世界各国在新兴领域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地位,例如在数据要素方面,中国具有超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可引起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调整。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使全球价值链出现加速重塑的趋势。

二、日本、韩国依托全球价值链转型成功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实施“重点生产方式”的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煤炭、钢铁等工业部门,在战后首先修复和巩固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奠定了产业体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日本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针对特定工业的政策和制度,并配套建立了各类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政府政策设定的领域进行活动,在商业性金融机构难以进入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中起到替代作用,解决重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问题。1971年的《7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标志着日本开始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技术立国”战略,以科技为中心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了日本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成本削减,日本企业申请专利数逐年增加。受国内环境恶化和日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日本逐渐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在本土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同时积极进行海外投资,以“雁形”模式理论为指导,向东南亚、中国等地转移本国附加值低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占据了有利位置。

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发展使跨国公司和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价值链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产业大转移。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展了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韩国在60年代末开始实施出口导向、保护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政策,这为韩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发展本土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韩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业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韩国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以高层次国民教育为导向,并引入一系列与人力资源配套的认证和评估制度,这为承接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注重培育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并把产业升级变成“价值链升级”,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赶超发达国家,逐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三、拉美地区未能有效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教训

首先,拉美国家的工业发展方向背离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应,拉美国家在工业升级初期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农业、畜牧业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受“大推进”等经济理论的影响,拉美国家强行推进“进口替代”政策,发展钢铁、化学工业、造船、汽车等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在短期内,拉美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但这种依靠政策驱使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依靠政策强行建立的重化工业并没有使其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一部分。

再次,拉美国家国内市场有限,采取的全面进口替代政策封闭了国内市场,不利于生产扩大和国际竞争。拉美国家之间贸易程度较低,参与世界贸易程度也不足,这不但不利于产品生产的扩大,也导致企业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动力。

最后,拉美国家经济政策经常变动,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拉美国家的整体制度设计落后于经济理论指导的发展路径,不仅难以促进产业升级反而成为其桎梏。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市场机制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寻租和腐败等问题,同时难以与全球价值链实现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四、亚洲“四小虎”融入全球价值链但未能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

受20世纪50~70年代全球政治、战争、贸易变革的影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与欧美日的特殊关系,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起飞,被称作亚洲“四小虎”,例如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年均7.85%的经济增长率。与日本、韩国相同的是,“四小虎”在经济起步阶段同样充分依托融入全球价值链获得了增长动力,但是,20世纪80~90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四国经济发展逐渐停滞,没有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四小虎”中发展水平较高的马来西亚在80年代中期继续承接了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90年代获得一定发展,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也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与韩国等“四小龙”比较,“四小虎”具有类似的起始条件,甚至在人口规模、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同样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最终未能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可见,融入全球价值链只能构成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实现产业升级还需要在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国内发展环境。与韩国进行比较,总结“四小虎”发展历程,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问题。

第一,人才储备和培养不足。虽然四国人口规模较大,政府教育支出也占到一定比例,但教育不能自动转化为本国的人力资源。一方面,存在“产学脱钩”的问题,即受教育的人群与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不能很好地匹配。“四小虎”接受高等教育人群中选择基础学科和工科的比重偏低,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限制了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工资水平、就业前景等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严重,进一步导致四国的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的严重匮乏。例如,2009年,印度尼西亚每百万人中的研发人员不足韩国的1/20。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支撑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也不利于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第二,研发投入不足。在发展初期,“四小虎”也采用吸引产业转移的基本策略,伴随产业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国内生产率快速提升。但是,“四小虎”对教育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既没有采取如同日本、韩国的“反求工程”措施,也没有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例如,2010年,泰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0.3%,而韩国的超过3%。极低的研发投入难以形成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内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关键生产设备和核心生产技术长期受制于人,难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第三,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突出,国内需求未得到开发。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四小虎”国内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长期保持在0.4以上。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在很多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都有发生,有观点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在发展初期可以使资本投资率增加。但“四小虎”国家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导致贫困问题加重,进而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此外,由于本国经济增速减缓,没有出现新的高增长点,社会闲置资本没有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经济社会环境不稳定,经济体制落后。缺乏稳定的、健康的经济环境,产业升级的规划和政策难以落实等原因,导致“四小虎”在经济起飞后,产业政策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效果明显不理想。

五、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韩国是依托全球价值链成功实现转型的代表,而拉美国家发展因为脱离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客观规律而未能保持经济增长,亚洲“四小虎”虽然起步阶段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但也未能实现产业升级。总结这些国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形成和保持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实施符合实际的产业政策,助力产业升级。后发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存在诸如技术、人力资源、制度等方面的短板。在当今全球价值链的既定格局中,后发国家面对来自先发国家的竞争和打压,发展空间受限。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需要大量初期投入的工业产业,如果没有一定政策支持,很难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情况下,国内产业发展受国际环境影响大,更需要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和持续的内生动力。因此,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产业政策是必要的,且产业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长期一致性决定了能否利用全球价值链实现本国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大力推进“走出去”,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新规则。与20世纪后半叶的日本、韩国相比,我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大不相同。两极格局已结束,经济全球化观念深入人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投资大国,是“一带一路”倡议发起者,与世界众多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往来。我国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积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构建“双赢”的经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赢”的全球价值链新格局。

参考文献

[2]张勇.拉美价值链和生产一体化的发展与中拉产能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6(11):69-75.

[3]黄继炜,全毅.东盟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与教训[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7):92-97.

[4]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

[5]李晓华,邓洲,周维富等.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李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邓洲,李童.依托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20(04):18-22.

THE END
1.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v0bh5xqt8.cn/yao-cai-zi-xun/625458.html
2.2023年牛羊养殖发展趋势在21世纪初,全球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加剧。随着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挑战愈发严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牛羊养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之一,其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都有着深远影响。在这个背景下,2023年牛羊养殖业正逐渐转向更加环保、高效、健康方向,这一趋势被称为“绿色循环”。 https://www.uszlrttkj.com/yang-zhi-zi-xun/415092.html
3.2022年全球肉牛存栏量全球畜牧业发展趋势2022年全球肉牛存栏量全球畜牧业发展趋势 全球畜牧业的未来:2022年肉牛存栏量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驱动力 在当今世界,肉类消费市场呈现出极高的增长趋势。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们对高质量、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上升,这为肉牛生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也促使养殖方式向更加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15341.html
4.2024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将塑造全球苜蓿草料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全球苜蓿草料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同时,科技创新、贸易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也将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2.中国苜蓿草料行业现状及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及产量变化情况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4548859.html
5.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从2006年到2012年,激光产业每年以15%—20%的速度在增长,业内预计到2017年产值将超过380亿元。 对激光,光谷有了更多的期待。为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助推“武汉中国光谷”二次腾飞,武汉1月30日发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方案》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https://www.360docs.net/doc/a91571684.html
6.牛头捕获市场国内外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贝哲斯咨询按种类牛头捕获市场可细分为自抓, 手动,牛头捕获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有畜牧业, 私人农场, 其他。报告对重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各种类和应用细分市场销量和增长趋势预测,判断最具发展潜力和需求潜力的细分市场。 全球及中国牛头捕获行业市场调研报告首先从整体上概述了牛头捕获的定义和市场现状;接着对行业产业链发展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4140166.html
7.报告节选(四):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国别风险分析《跨越山海2022第一财经研究院还对中国企业出海发展的重点地区,如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主要国家的近期发展现状、投资机遇与风险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希望能为出海企业提供直接的参考。 第一节 美国投资风险分析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开放性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是最有竞争力的经https://m.yicai.com/news/101867960.html
8.科技教育发展“十五”重点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技术跨国企业,为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广泛的市场,加快了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的步伐。这为我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引入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提高整体水平带来了机会。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客观上要求我们加http://www.93.gov.cn/zhuanti/kjxg/swkjgh/swkjgh2.htm
9.《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全文国际英联邦农业局建立庞大的农业数据库系统,包括农业环境、作物种植、动物科学、食品营养等,每年更新数据超过35 万条,迄今已为690万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了数据查询和科研服务,成为英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促进育种、食品、营养等领域科技引领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建成了涵盖种植、水产、畜牧、农产品加工、乡村https://xczx.nwsuaf.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