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地理环境使黎族文化的发展相对封闭、原始,特别是“深入山地的黎族在晚近依然保持和遗留着原初的生存状态,吃、穿、住、行、用等的造物生产中,都集中凸显了人类为了生存求索与行为动机的原型特质”③.“传统鼻箫”正是海南黎族原初生存状态的音乐物质文化构成之一,也是音乐学家杨沐所说的男女青年*音乐活动(EroticMusicalActivity,简称EMA)中的一种常用乐器,它和EMA中其他的乐器黎族口弦“改”“筒灼”的特点都是音量特别小而音色又很柔和,“这三种乐器的物理性能与它们的社会文化功能相辅相成.由于音量特小、音色柔和,这些乐器的声音离远了就听不到;演奏时很适于两个人倚偎在一起,轮流吹奏,有如窃窃私语、密密情话”④.
二、“改良鼻箫”
1949年以前,海南黎族除了与州县和汉区较近的群体,五指山腹地的部分黎族地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使海南黎族封闭的社会与文化环境被彻底打破,在与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冲突与选择时,黎族固有文化的衰退和变化无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鼻箫的变化身在其中.
鼻箫的乐改主要是黎族民间音乐家黄照安“改良鼻箫”,其音位、音质、音色都与“传统鼻箫”差别较大.
1.音位的增加与技法的改变
“一件乐器的音位必然设置于一个或数个发音体上,这些发音体被称为音位载体.音位数则由音位载体上所载音位组成.”⑧毫无疑问,音位数决定着乐器演奏的随机性和性能.相比传统鼻箫,“改良鼻箫”形制上最直观的变化在于音位的增加.
2.音量与音色的改变
可见,“改良鼻箫”除了策动方式和管长与竹笛不同外,其管身直径、有效空气柱的长短和音孔设计与竹笛都比较接近,这是它音色“笛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黎族鼻箫的改良要从乐器声学系统全面考量,且不能忽视黎族乐器原有文化设计的本质
②笔者用“传统鼻箫”与黎族乐器改良家黄照安研制的“改良鼻箫”作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