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及对策统计分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我市"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孝感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就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出几点建议。

一、孝感市农业结构基本状况(一)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处于进一步优化过程中。从表一可以看出,孝感市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占比依然过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从2012年的20.4%下降到2017年的7.1%,下降了3.3个百分点,全省下降了2.5个百分点。

(二)从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来看,五大生产行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到2017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基本稳定的同时,种植业占比稳中有降,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稳中有升。

1、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2012年的43.6:2.5:37.5:14.8:1.6调整为2017年的39.1:2.2:37.3:20.2:2.3,主要表现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比重下降,渔业、服务业比重上升。

2、从2012年到2017年种植业占比缓慢下降,降幅为4.5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14.8%增加到2017年的20.2%,占比上升5.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上升0.7个百分点。

(三)从主要农产品结构来看,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渔业产品生产调整步伐加快,优质农产品占比明显上升。(以下数据为2016年农业普查调整衔接后的数据)

1.种植业。从2012-2017年来看,孝感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调整已趋稳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维持在6:4。粮食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其中稻谷播种面积有增有减,由2012年的303.58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385.21万亩,增长26.9%;小麦播种面积由2012年的128.07万亩,下降到2017年的127.14万亩,下降0.7%;玉米播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由2012年的3.05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21.96万亩,增长620%,主要原因是播种鲜食甜玉米具备效益优势,导致播种面积大幅增加;马铃薯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7万亩下降到2017年的4.55万亩,下降35%。经济作物主要包括蔬菜、棉花和油菜,其中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长的态势,由2012年的131.9万亩增加到2017年154.82万亩,增长17.4%,在经济作物中的比重达到46%;棉花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49.73万亩下降到2017年的21.54万亩,下降56.7%,这主要是由于国家棉花产区的调整,化学纤维的替代和进口原棉的冲击;油菜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13.03万亩,下降到2017年的96.87万亩。下降14.3%。

2、畜牧业。畜牧业是孝感大农业中的第二大产业,2012年到2017年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7%左右,其中生猪和家禽占比最大。2017年,畜牧业总产值201.08亿元,其中生猪占比63%,家禽占比28.4%,牛的占比为6.0%,羊占比0.7%。

3、渔业。渔业经济效益显著,发展趋势不容小觑。受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2012年到2017年,孝感市水产品产量只增长了1.1%,其中养殖产量增长了5.8%,但由于优质特色水产品产量比例扩大,产值增长81.7%,年均增长12.7%。到2017年淡水养殖面积达到7.43万公顷,较2012增加0.35万公顷,增长4.9%

二、孝感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实践特征

(一)种植业实现“顺、优、新、绿”

孝感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均居重要位次。粮食总产量稳居全省第五位,蔬菜居全省第三位,油料居全省第六位,大蒜、藜蒿、小香葱、早蜜桃等特色农产品居全省第一位。我市被列入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所辖7个县市区名列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孝南区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云梦名列“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和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种植业改革初具成效。

1、调顺了种植结构。

全面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进一步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调顺农业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48.29亿斤,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幅度大,香、粳、糯稻面积达到189.97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49.3%;产量达22.4亿斤,占水稻总产53.5%。玉米、秋杂粮面积、总产增幅均在20%以上。油料重点发展双低油菜和花生,2017年,全市双低油菜面积达96.87万亩,花生面积41.85万亩,油料总产22.51万吨。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现经济作物提质增效。201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54.82万亩,比2016年增长3.4%,总产396.56万吨,增长4.4%;瓜果总产30.98万吨,比上年增长12.4%;茶叶总产0.76万吨,增长8.8%。

2、调优了特色产业。

3、调新了种养模式。

大力发展“一高三新”农业,全面推广50个高效种养模式,应用面积达到2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2%。如“早春甜玉米+大豆+秋甜玉米”的粮经饲模式推广面积达到3万亩,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玉米+蔬菜”模式发展到2万亩,“中稻+红菜苔”高效种植模式超过6万亩,再生稻模式突破3.6万亩;低湖区“稻-虾、稻-鱼、水生菜-虾蟹”等综合种养面积扩大10万亩。全市水稻品种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油菜双低化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100%,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达应用率达到95%以上。

4、调绿了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绿”之上下功夫,以国家和省农村新能源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生物质燃气、太阳能等生态循环农业,已建成了孝南区中凯能源大型生物质燃气项目,安陆市安源生态农业规模化生物质燃气与有机肥循环利用试点项目正在建设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农业部门组织制定了《孝感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与国土部门联合发文组织开展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地力评定工作,率先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全面推进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通过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实现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全市共节约化肥施用量9500吨,化肥利用率提高3-4个百分点,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100多吨。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产品72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0个,绿色食品336个,有机食品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5个,“三品一标”产品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1%。加强源头治理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推行农药处方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孝感行”活动,加大了农产品抽检频次,扩大了检测范围,全市共检测样品超过1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99.61%,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畜牧业走向“大、标、精、深”

十二、十三五期间,孝感市遵照“突出重点、提升优势、明确主体”的原则;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为目标;按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优势布局,重点发展生猪、蛋鸡、肉鸭等畜禽板块基地建设,兼顾牛羊草食畜禽等其他畜禽生产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入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绩卓著。2017年全市生猪出栏304.82万头;家禽出笼8228.42万只;牛出栏7.62万头;羊出栏19.49万只;肉类总产量34.38万吨;禽蛋产量23.37万吨;畜牧业产值201.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3%。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537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2年孝感市的安陆、汉川、云梦被湖北省政府列入湖北省畜牧强县创建县市,占全省17个创建县市的18%,应城被列入候补创建县市,孝昌被列入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创建县市。

孝感市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生猪、肉鸭、蛋禽、蜂产品四个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和一个肉鸡规模化生产经营体系,牛羊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已获得突破。

1、提升了规模化养殖比重。

据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16年,我市规模化养殖户达到4066家(注明:猪500头以上,牛100头以上,羊100只以上,蛋鸡5000只以上,蛋鸭5000只以上,肉鸡肉鸭1万只以上)。生猪规模化饲养量431.06万头,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比重达68.8%,高于全省规模化生猪养殖比重53.7%的平均水平。家禽规模化饲养量1.09亿只,规模化家禽养殖比重达65.5%,高于全省规模化家禽养殖比重45.3%的平均水平。

2、发展了标准化养殖模式。

一是家庭标准化养殖模式。2017年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化150模式猪舍3465栋,年生产商品猪157.88万头;累计建成标准化153模式蛋鸡舍1364栋,年饲养蛋鸡77万只;累计建成标准化165模式牛舍533栋,年生产肉牛4718头;累计建成标准化1235模式羊舍455栋,年生产肉羊2万只。二是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四级”联创。2017年全市累计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100家,其中创建部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13个,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79个,市(州)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337个,县(市)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2612个。

3、壮大了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推进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四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支持湖北神丹加快上市步伐,参与企业兴乡工程,实现更快发展。组织评选“十大”龙头企业和“十佳”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

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安陆神丹公司与华中农大联合培育的“神丹l号鹌鹑配套系”品种通过国家级鉴定,填补了湖北省内空白;欣华禽业自主培育的欣华矮脚隐性白羽鸡,通过省级专定鉴定,获省科技进步奖。神丹公司自主研发的22个不同风味的神丹牌系列产品获6项国家专利、5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皮蛋制作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安陆市神丹蛋品、欣华土鸡蛋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4、融合了畜牧业一、二、三产业。

2017年全市畜牧业市级龙头企业39家,知名品牌6个。全市108家畜牧龙头企业中有45家企业采取了种养结合循环养殖、休闲观光农业、养殖餐饮结合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市新增2家“互联网+农业”养殖场,累计14家养殖企业开通了自己的“网络e”平台。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入选“金种子”计划,全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打造电商平台开通微商平台,实现网上交易5000万元。

5、创新了农产品营销模式。

全市有12家(大悟3家、安陆4家、应城2家、汉川2家、孝南1家)养殖企业开通了自己的“网络e”平台。其中6家养殖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并开通了网上交易,6家养殖企业开通网上微商。其中安陆市安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全省17个“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示范基地之一,公司2013年与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签订协议,全力探索订单农业。该公司生猪、有机蔬菜等在销售前1星期左右将信息发布到网上,需方只需在电脑上点击便可。目前,公司已与10多个养殖场户和种植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年订单交易额近千万元。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2015年打造电商平台开通微商平台,实现网上交易近80万元,2016年达到300多万元。

(三)渔业达成“康、强、多、好”

湖北省淡水渔业产量居全国第一,孝感市是湖北省四大渔区之一,渔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养殖水域宽广,具有发展水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2017年孝感市水产养殖面积已达111.5万亩,水产品产量40.02万吨,渔业产值111.97亿元,渔业占大农业产值比重增加到20.2%,水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

1、发展了健康生态养殖。

全市已累计创建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家,认定“三品一标”水产品基地90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建成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1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是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覆盖全域的地市。在年均开展20余次部、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近200个抽样中,我市连续八年实现抽检合格率100%。规模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常态开展禁渔打非,渔政执法办案力度和数量创历年之最。全面开展湖库拆围、取缔珍珠养殖、禁止投肥(粪)养殖大行动。同时,注册水产品商标25个,培育汤池甲鱼、野猪湖胖头鱼、云梦鱼面、汈汊湖水产品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证明商标,为全市水产健康养殖打下坚实基础。

2.引进了多类市场主体。

通过向上争、向外引、向内挖,年均争取上级涉渔项目资金超5千万元,成功吸引民间资本投资10多亿元投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汉川汈汊湖、沉湖、南河,孝南野猪湖、王母湖,应城龙赛湖、义和等8个连片万亩以及32多个连片千亩的“一高三新”现代渔业基地,构建起一条高端定位、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沿江沿湖沿河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带。汉川市南河古渡生态园投资1.3亿元新建1.2万亩睡莲套养虾蟹基地;汉川市南河百禾公司投资2000万元扩建1500亩高标准稻虾养殖示范基地;应城市鸿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500万元新建4980亩高标准虾稻种养、龙虾精养与繁殖综合区;应城市葛蓬岗生态农业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建3000亩虾稻共作连片示范基地;湖北芒洞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在义和镇建设连片规模6500亩虾蟹鳜混养示范基地;湖北战友集团在应城陈河发展1000亩黄颡鱼、翘嘴红鲌特种水产养殖。孝南区鑫亿公司投资3000万元新建1000亩高标准泥鳅池塘专养示范区,带动全区新建泥鳅基地20多个,面积4000多亩;云梦北湖垸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扩建2600亩乌鳢特种养殖示范园区;孝昌县振强、鑫杰水产合作社分别投资2000万元新建2个千亩稻虾共作基地。

3、做实了“一县一鱼一产业”。

4、引推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采取制定一份促进发展指导意见、创建一批规模示范基地、开展一系列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拉练、大培训、大督导系列活动,全市引导渔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2万亩,培育种养合作社72家,发展百亩养殖大户300户。建成了应城义和、汉川沉湖、南河3个连片万亩示范区,汉川市百禾、里潭,应城葛蓬岗、鸿都、鲜野、天晓阖、芒洞湖、祥丰、华农生态,孝南区忆宇、鲁氏,云梦县同诚、博纳、梦辰泽、兴盛,安陆市涢香、中博、广业,孝昌县祪子港、新堰、振强、鑫杰,大悟县楚绿香等32个千亩连片示范基地。汉川市获中央财政支持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1000万元,孝昌县将渔稻综合种养纳入《全县精准扶贫“二十法”指导手册》,促进稻虾扶贫模式大面积推广,各地着力打响“虾稻”、“鳖稻”和“鳅稻”三大地方特色品牌,形成稻渔综合种养“规模效应”和“拳头效应”。

三、制约孝感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一)农产品有效供给适应性滞后,市场竞争力弱。

在种植业方面,大宗农产品供给数量过剩与优质农产品短缺并存,市场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大宗农产品如粮食,我市常年总产45亿斤粮食左右,其中50%为常规粮,并且以原粮生产为主,由于受粮食“三量”齐增和“两板”挤压的影响,粮食去库存的压力大。优而不强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孝感茶叶以名优绿茶为主,品种单一,资源利用率低,茶园利用率不到30%,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效益低。

在畜牧业方面,一是养殖业品种结构有待调整,增加名优特品种养殖比重,增加良种覆盖率,(现在我市良种覆盖率为95%);二是产品结构有待改善,进一步调整猪、禽、牛羊产品结构比例,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牛羊肉和奶产品在畜禽产品中的比重,“猪禽提质,牛羊增量”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二)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降成本”成为影响有效供给的主要障碍之一。

近些年农业生产成本节节攀升,人力成本年均上涨20%左右,今年大悟县清明前茶采摘鲜叶人工费达到130元,春茶每斤仅采摘费用达到325元,春茶制作包装上市每斤过千元,粮棉油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棉花、油菜籽市场价格低,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技队伍弱化,直接制约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老龄化现象严重,男性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60岁,农村实用型人才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弱化,农业技术转化推广效果差,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不够,农机农艺结合不紧,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升级。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短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成为我市农业的最大短板,农业抗灾能力弱,生产效率不高,特别是在经济作物标准园建设和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不足,农业提质增效进展缓慢,我市设施蔬菜面积不到10万亩,占蔬菜保有量面积的12%,远远低于省政府要求30%的标准,现有设施标准低,灌溉、道路设施不配套,贮藏、保鲜、冷链物流条件差等,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发展。

四、推进孝感市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种植业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三园三带”,调顺产业结构,调优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香、粳、糯”三个优质稻米产业园,以绿色高产创建为依托,扩大规模化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品牌化运作,实施市场化经营。建设“菜、果、茶”三个绿色产业带,加强标准园建设,扩大设施化生产,促进菜果茶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有效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在畜牧业方面。一是调整品种结构。建设现代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畜禽良种化比重和良种覆盖率,增强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二是调整畜种结构。根据不同区域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畜种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进一步平衡猪:禽:草食畜禽结构比例。三是调整畜群结构。要根据不同畜种的繁育特性,合理确定畜群内部基础母畜、后备母畜和种公畜比例,尽快形成母畜比重高、出栏扩大、周转快速、持续发展的畜群结构。

在渔业方面。按照“三减三增三补”的发展目标:一是压减天然水域渔业捕捞量1%,缩减湖库人工养殖规模40%,调减“四大家鱼”等过剩品种2%。二是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新增10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面积增长10%;特色苗种供应能力新增10亿尾。三是补齐加工短板,加工能力新增2万吨;补齐三产融合短板,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新增2万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渔业标准化改造新增5万亩。

发展“一高三新”农业,实现农业环保增效。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广粮经饲统筹、农牧鱼结合、种养加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新模式,重点推广50个“一高三新”模式和技术。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化肥农药“两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施用有机肥,鼓励种植绿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实现减量增效,力争实现亩平化肥使用量减少1公斤以上、节本增效30元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推广水稻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稻—菜、甜玉米+青储饲料高效种养模式和油菜多用途开发等;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广“猪—沼—果(茶)”、“猪—沼—菜(稻)”以及林下养殖等,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优质供给,提高种养效益,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支持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充分发挥农业经营新型主体的作用,支持引导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二是提高农村科技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应用集成技术,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扩大设施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劳动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创新农业服务机制,引导各种资源向农村聚集。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支农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落实农村创业创新政策,加强技术、信息服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多元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促进农业市场、要素、主体全面激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虽然孝感市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收、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一要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动建立统一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利用市场经济杠杆推动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同时,让自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退出和补偿机制,为职业农民立足农业就业创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二要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大学要以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为农业发展满足经营团队人才需求;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农业能手为目标,为农业发展提供实用人才;政府部门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培养一大批有资质的职业农民持证从业。培育职业农民重在提升其综合素质,既要善于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技术,能够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又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的能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高效节水及配套改造等水利体系建设,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村路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基础项目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继续加大农业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和保险兜底力度,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金融部门通过延长贷款时限、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等措施,把信贷支持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和低保额高赔付商业性保险,加快全市设施农业保险进程,努力降低农业发展风险。

THE END
1.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pdf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pdf,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1、我国畜牧发展面临的状况 在我国,畜牧业是农业中不行或缺的一相当一部分。从农业结构 调整和总结效果与利益来看,畜牧业是一个承工启农的 “中轴产业”, 既可促进种植业,又能牵动加工业和有关服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25/8022076043007012.shtm
2.畜牧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2800字2022年以来,我县畜牧业发展以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绿色发展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生猪稳发展、牛羊快发展、家禽促发展”的发展定位,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链更加健全,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稳步有序,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042
3.关于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一、发展现状二、存在问题一是总量小二是散户多三是污染大四是技术弱三、对策及建议一是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二是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三是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四是建立完整高效的畜牧产业链五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六是健全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关于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https://www.wm114.cn/wen/240/478559.html
4.年版中国畜牧业信息化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年版中国畜牧业信息化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畜牧业信息化正经历着从传统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的阶段。随着物联网(IoT)、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养殖环境监控、动物健康监测、饲料管理等环节实现了数据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https://www.cir.cn/R_NongLinMuYu/29/ChuMuYeXinXiHuaShiChangQianJingFenXiYuCe.html
5.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调研的报告6篇(全文)遵照省局《关于做好当前畜牧业生产若干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立即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生猪、奶牛、蛋鸡和肉鸡等4个产业链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走访调查,基本上掌握了各项畜牧业生产现状和大多数畜禽养殖户的意愿和心声。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68ichaw.html
6.2023年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例(精选8篇)撰写了《xx县秋粮收购情况的现状及对策》文章上报市委、省委;撰写了《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文章参与市上交流;二是对基层粮站20xx年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进行审核,进一步对企业工资总量进行宏观调控;三是开展了县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福利待遇的相关情况清理。 3.妥善https://www.liuxue86.com/a/5068377.html
7.畜牧业养殖调研报告(精选16篇)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http://cooco.net.cn/zuowen/3707277.html
8.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成团”特辑关键词:农村改造;产业化;特色产品;工业振兴 第一部分 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农村人居新环境 一、乡村发展建设 (一)示范引领,统筹管理美丽乡村建设 1.党建引领 把强力推进党建综合体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建管用”新途径,按照“三型六优全面建、三级管理不能闲、盘活资产能赚钱”的理念,大力推https://newyouth.jlufe.edu.cn/info/1022/2650.htm
9.2023年我国肉鸡产业形势分析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产经企业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2023年国内外肉鸡产业发展形势,剖析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肉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总结了2023年国内外肉鸡产业发展形势,剖析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肉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https://news.foodmate.net/2024/02/68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