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博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学制:4年

专业介绍:

2021年本学科“智能系统与技术”、“小样本类脑认知学习及应用”两个团队入选上海市重点创新团队。2017年至2020年,上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学科QS全球排名始终位列前300名,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200名。计算机学科ESI全球学科排名在2.139‰。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技术与系统、数据科学与应用、新型体系结构与高效能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软件理论与网络安全。在立足本学科研究基础之上,也注重学科交叉,交叉领域主要包括智能运载、智慧海洋、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材料基因等。

本学科立足领域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实科研工作,积累了丰硕科研成果。学科在《Nature》、《NatureCommunications》、《ArtificialIntelligence》等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百余篇论文;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以及其他类型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百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项。

本学科也建设具备多个高水平学科基地与平台,包括上海智能计算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安全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上海分中心等基地,以及类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机器学习等高水平一流实验平台。

本学科实力雄厚,科研环境优良,欢迎有志于科研深造的博士研究生报考。本学科博士点培养的优秀博士已经活跃在多个领域的学术界与工业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研究方向:

01智能技术与系统

02数据科学与应用

03新型体系结构与高效能计算

04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

05软件理论与网络安全

指导教师:

01.智能技术与系统

方昱春、李小毛、李晓强、陆军、魏晓、谢少荣、辛立明、岳晓冬

02.数据科学与应用

GUOYIKE、冷拓、李卫民、钱权、武星、谢江、徐凌宇、张统一、朱文浩

03.新型体系结构与高效能计算

戴华东、雷咏梅、彭俊杰、童维勤、王鹏、武频

04.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

QIUANQI、韩越兴、刘悦、骆祥峰、彭进霖、王冰、许华虎、邹国兵

05.软件理论与网络安全

曾红卫、高洪皓、李玉峰、钱权、徐凌宇

考试科目:

1.1001英语

2.2037算法分析与人工智能基础

3.304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与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3.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两位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9.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0.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11.硕士学位论文(正反打印,并且带有封皮),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申请-考核程序

1.网上报名

2.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3.材料审查

4.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四、拟录取

计算机学院拟录取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录取时根据招生计划数,按照导师录取;若申报同一导师的考生复试总成绩相同,则依次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与综合、算法分析与人工智能基础、英语成绩降序排列;若发生调剂,则以导师方向匹配后,按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双向选择。复试总成绩低于满分的60%者不予录取。

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3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

五、其他说明

已通过“申请—考核”制拟录取的考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其他学校组织的各类博士生招生考试。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地址:宝山区南陈路333号15号楼计算机学院509办公室

邮编:200444

联系人:孙老师

参考书目:

不提供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GUOYIKE

郭毅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健康信息学等。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帝国理工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客座教授。在超过50个主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担任委员,包括VLDB,WWW,KDD,ICDE,ICDCS,CIKM,CAiSE,CoopIS,RIDE,DASFAA,ICWE,PAKDD,MMM,ER等等;是12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包括ER08(Spain),WISE07(France),ICWL07(UK)等。在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70多篇。在研项目主要有:欧盟eTRIKS欧洲转化医学研究信息与知识管理服务平台(2004万英镑)、EPSRCDigitialCity(622万英镑)。

E-mail:yikeguo@hkbu.edu.hk

QIUANQI

仇安琪(女),教授,伟长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分析,医疗影像分析等。现任一直致力于开发和创新医学影像学和遗传学的复杂信息数据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而探索整个生命周期中个体健康差异的起源。在过去的几年中,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的算法来分析MRI数据以理解大脑解剖和功能组织。这些算法是根据微分几何理论,流形统计学和变化分析推导出来的。它们是生成脑图谱、分析复杂结构形态、结构形态和功能组织的统计分析的强有力工具。这一系列医学图像分析工作发表在该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包括IEEEtransactionsonmedicalimaging,IEEEtransactionsonsignalprocessingandonimageprocessing等。

联系方式:E-mail:bieqa@shu.edu.cn

戴华东

戴华东(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体系结构、系统软件、人工智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组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集成项目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任务。联系方式:hddai@vip.163.com

方昱春

联系方式:021-66135291Email:ycfang@staff.shu.edu.cn

高洪皓

高洪皓(男),博士,上海大学副教授/韩国嘉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Fellow),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Fellow),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工业物联网软件安全、云边端计算任务调度等,在IEEETNNLS,IEEETII,IEEET-ITS,IEEETETCI,IEEETNSE,IEEETNS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担任InternationalJournalofWebInformationSystems(IJWIS)主编(2023-),担任TheComputerJournal(COMPJ)、WirelessNetwork(WINE)、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Systems(COMSIS)和IETWirelessSensorSystems(IETWSS)编委(Editor),担任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EEET-ITS)、IET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s(IETITS)、IETSoftware、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Systems(IJCS)、JournalofInternetTechnology(JIT)和EngineeringReports(EngReports)等副编辑(AssociateEditor)。是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欧盟项目评审和监控专家,IEEE智能制造标准委员会委员/标准审查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66133305(O)E-mail:gaohonghao@shu.edu.cn

韩越兴

联系方式:021-66136183,E-mail:han_yx@shu.edu.cn

雷咏梅

联系方式:021-66135559(0)E-mail:lei@shu.edu.cn

冷拓

冷拓(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器证明、数学机械化、符号计算、组合优化等。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18年1月作为短期客座研究员访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研究所,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作为长期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机器学习与医学图像分析方向的访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一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主持完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一项;作为核心数学模型及理论工作者参与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两项。发表SCI/EI/ISTP索引论文20余篇,其中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3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5376,E-mail:tleng@shu.edu.cn

李卫民

李卫民(男),教授,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2012.12-2013.1获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访问日本早稻田大学。2015-2016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交网络分析、服务计算、医疗大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

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有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一项。是SCI杂志IEEETransactionsonEmergingTopicsinComputing、FutureGenerationComputerSystems和IEEETransactionsonComputationalSocialSystems的GuestEditor。杂志Human-centricComputingandInformationSciences的AssociateEditor。

联系方式:021-66135503(O)E-mail:wmli@shu.edu.cn

李小毛

李小毛(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现为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工,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在研项目主要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横向项目。

联系方式:E-mail:lixiaomaosia@163.com

李晓强

联系方式:021-66135212(O),E-mail:xqli@shu.edu.cn

李玉峰

李玉峰(男),1975年10月生,山东烟台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负责人,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信息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空间内生安全联盟人工智能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工业控制安全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上海中心主任,紫金山实验室车联网内生安全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联网网络安全、智能无人系统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治理等。

联系方式:15237139267E-mail:liyufeng_shu@shu.edu.cn

刘悦

刘悦(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及其在应用研究。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上海荣誉委员。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三大检索论文70来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申请专利4项。近六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近20篇SCI索引论文,9篇中科院1区Top期刊,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得2019中国物理学会最有影响论文一等奖,中国硅酸盐学会2021年度“高影响力论文”奖。先后主持或作为负责人、研究骨干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正在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上大执行负责人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主持了多项企业委托的数据分析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获得上海大学首届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大学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联系方式:13817737563,E-mail:yueliu@shu.edu.cn

陆军

陆军(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法定代表人,嘉兴学院院长。雷达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专家。1985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电科38所副所长,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长期担任雷达总师和预警机总师,成功研制国内首型全固态频扫体制雷达、首型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首型出口型预警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资委优秀党员、光华工程科技奖等。作为带头人的预警机团队获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称号。联系方式:ai@oa.shu.edu.cn

骆祥峰

骆祥峰(男),博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与知识科学、智能感知与认知、智能无人系统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军民融合及产学研课题等。

骆祥峰是JournalofComputationalScienceandEngineering副主编(associatededitor),Human-CentricComputingandInformationSciences编委;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ACMTrans.onIntelligentSystemsandTechnology与Int.J.CognitiveInformaticsandNaturalIntelligence客座编委。中国仿真学会社会计算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控制与指挥学会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常委;创建了“上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智能信息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021-66135776(O)E-mail:luoxf@shu.edu.cn

彭进霖

彭进霖(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与人工智能。现任军事科学院某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十余篇,获专利5项。当前主持军事科学院认知电磁xx实验室建设,在无线通信、电磁智能化方面主持项目3项,其中军委科技委项目1项、军内科研项目2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军委科技委、科技部重大项目3项,其中某成果入选2019年“国防科技十大进展”。联系方式:peng_jinlin@126.com

彭俊杰

彭俊杰(男),博士,教授/博导,CCF高级会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主任、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筹)副主任,上海市科协晨光计划入选者,德国柏林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021-66132815,E-mail:jjie.peng@shu.edu.cn

钱权

钱权(男),博导/研究员,伟长学者。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200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后出站。2005年6月起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目前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科学技术系主任。担任本科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科学进展”、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机器学习、隐私计算、网络空间安全、分布式系统、材料大数据分析等。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委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云计算研究中心专家,曾多次担任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评委。

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多项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超七千万元。主要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组工程专用数据库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材料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省部联动项目“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锡铟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材料基因功能型平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因素P2P僵尸网络传播模型及检测技术”;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高可生存性分布式入侵检测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向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入侵检测和预警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类比的猜想发现模型与应用研究”;上海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宽带高性能互联网网络行为实时分析技术研究”等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5396(0)E-mail:qqian@shu.edu.cn

童维勤

童维勤(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并行程序设计方法;智能计算,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应用。曾获1997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8年宝钢优秀教师奖,1998年、1999年Intel优秀教师奖。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资助的科研项目10多项。曾获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0),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2011年度航空科学技术三等奖(5)。目前的研究兴趣是数据密集型计算技术,智能计算。

联系方式:021-66135532(O)E-mail:wqtong@shu.edu.cn

王冰

联系方式:021-66135780E-mail:bingbignwang@shu.edu.cn

王鹏

魏晓

魏晓(男),副教授,工学博士。1997年在山东大学获计算机及应用学士学位,2014年在上海大学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研究。2015-2017年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文本语义分析、大数据语义处理等。

主持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理论研究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包括本领域较好的期刊IEEETransactionsonFuzzy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LearningTechnologie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FutureGenerationComputerSystems等。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和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5552(O)电子邮件:xwei@shu.edu.cn

武频

联系方式:021-66135535,E-mail:wupin@shu.edu.cn

武星

武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多模态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等。2008年至2009年作为客员研究员在日本立命馆大学进行科研工作,201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16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大学计算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021-66135538,E-mail:xingwu@shu.edu.cn

谢江

联系方式:021-66135516,E-mail:jiangx@shu.edu.cn

谢少荣

谢少荣(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技术与系统、类脑机器认知学习等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结题优秀),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结题优秀)、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副主编等。曾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访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海况无人艇集群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仿灵长类高机动机器人环境状态感知与导航”等。

联系方式:E-mail:srxie@shu.edu.cn

辛立明

辛立明(男),博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入选2021年上海领军(海外)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承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项目。在IEEETransonCybernetics、NatureCommunications、ScienceAdvances、NanoEnergy、IEEETra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等发表论文50余篇,国际专利16项,中国专利50余项,获MARSS等会议最佳论文奖,研究成果被Science子刊高亮报道。

联系方式:021-66135377

Email:xinliming@shu.edu.cn

徐凌宇

徐凌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海量信息中融合技术、基于知识的智能计算。重点研究多源多模态数据特征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方法研究海量数据间不确定关联关系;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模式”驱动的智能识别预测与挖掘分析技术;研究多层面、多格式、多渠道大数据融合;研究海量数据智能预测与预报技术;研究现实物理世界与网络数据世界的关联关系。承担课题:科技部攻关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国家海洋局科技攻关、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一部,获得国家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5515(O)E-mail:xly@shu.edu.cn

许华虎

许华虎(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数字化,智能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主持完成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863CIMS子课题、上海市CIMS重点应用示范项目,承担科研项目有: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磨削专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基于web的孵化企业项目的数据挖掘(上海市张江专项,大型项目);孵化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上海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基于混合云渲染的综合服务示范平台(一期);负责上海市经信委重点专项发展基金“智慧校园”、“AI+教育”、“IPV6与5G融合新基建建设”等3个专项课题;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承担20多项智能多媒体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部二等奖或三等奖3项目;作为主编正式出版计算机教材6本,曾主持两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信息化咨询专家,上海市安全技术协会理事长,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现任上海大学信息办主任。获得的荣誉称号有:“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宝钢教育”教师奖;“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大学王宽诚教师奖”,“上海大学蔡冠深奖”。

联系方式:021-66135501(0)

E-mail:huahuxu@163.com;huahuxu@staff.shu.edu.cn

岳晓冬

岳晓冬(男),副教授,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后进入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曾于2008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担任研究助理,201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2011-2012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于2013年进入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工作。

曾红卫

曾红卫(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形式化方法、软件测试和软件验证。他是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型检验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型检验的自动化软件测试方法”等课题。作为副组长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题和国防科工委项目等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5380(0)E-mail:zenghongwei@shu.edu.cn

张统一

张统一(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材料信息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1986-198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并在哥庭根大学工作;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0-1993年作为研究科学家在美国耶鲁大学工作;1993年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次、香港裘槎高级研究学者奖、美国ASMInternationalFellow奖。近年来致力于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提出材料基因数据库、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集成计算与软件开发、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服役与失效等全链条研究方法,在上海大学内部组建跨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研究团队,成立了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中心,集成计算中心等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在材料数据平台、材料数据挖掘、跨尺度材料计算等材料信息学领域已取得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联系方式:E-mail:zhangty@shu.edu.cn

朱文浩

朱文浩,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D与数字艺术专委会委员。于2002年、2006年、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文本处理、大数据应用等。2009年10月加入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2012年3月被聘为副教授,2020年3月被聘为教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于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计算机学院(ComputerLaboratory)做访问学者。

邹国兵

邹国兵(男),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曾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两年智能服务软件研究工作。2012年8月起,进入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工作,服务计算与数据挖掘实验室(SCDM)负责人。

主要研究领域:服务计算、边缘计算、数据挖掘与智能算法、推荐系统、网络信息安全。近年来,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包括服务计算研究领域顶级期刊和顶级会议IEEETransactionsonServicesComputing,IEEETransactionsonNetworkandServiceManagement、IEEEICWS、ICSOC和IEEESCC等;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高影响力期刊和顶级会议InformationSciences、Knowledge-BasedSystems、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SoftComputing和AAAI等。

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主持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课题经费660万)、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和多项校企合作项目;曾核心参与完成了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项目经费8985万元)、曾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曾主持完成了15余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其中面向可回收物的智能投放大数据服务平台线上交易2000余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IEEE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曾担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秘书长、IEEE大数据国际会议副主席(IEEEBigData2021)、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科学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ICSS2018)和出版主席(ICSS2020)、中国数字服务大会(ChinaService2021、2022)顶会顶刊学术论坛主席等。曾荣获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4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2014年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THE END
1.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第十三期博士论坛本网讯(特约记者/张政)12月28日,由科研管理处主办,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承办的第十三期博士论坛在学校第三报告厅举办。此次论坛以“智启未来:智能技术前沿与实践探索”为主题,聚焦自动驾驶、大模型稀疏性、目标感知等方面的最新学术研究。学院近400名师生通过线下的方式参与此次活动。 https://soft.nyist.edu.cn/info/1044/31991.htm
2.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医学、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与应用 现任职务及专业学术任职: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 2、中华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互联网+影像专委会委员 3、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评委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078596
3.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5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是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是领先的科研信息基础设施与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规划、建设、运行和服务保障机构,信息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致力于网络与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和智能计算、大数据技术与系统、管理信息系统、http://www.cnic.cas.cn/yjsjy/zsxx/bszsn/202310/t20231025_6895615.html
4.2022年招生专业介绍可获证书:大学计算机等级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普通话等级证,1+X数字营销(中级、高级),1+X网店运营推广(中级、高级),1+X电子商务数分析(中级、高级),互联网营销师。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市场开发、销售管理、客户开发与管理、互动营销、新零售门店运营、数字营销策划等工作;特别是依托学院https://www.scpcfe.cn/info/1026/14626.htm
5.?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导师陈滢博士来潜宣讲“互联网+”大赛项目“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陈滢博士梳理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点,详细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基本构成、项目要求、参赛要点。 据介绍,陈滢博士积极参加双创教育工作,是受聘担任教育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家https://news.hubeidaily.net/pc/c_1514308.html